“絕望的文盲”一詞在這個春節檔毫無征兆地火了,並成為開年第一熱梗。
它指的是那些文化知識非常缺乏、一問三不知的流量演員們,起因於王一博在電影《無名》宣傳時的捉急表現。
比如,角色最難捕捉的點在哪裏?你最喜歡哪本書?
得到的回答多是“不知道怎麽說”。
後來,網友結合他的過往言論,如“到此一遊”的“遊”字不會寫、愛豆和演員都是賺錢、不會演戲可以演古裝能夠配音……,為此,大家封其為“絕望的文盲”。
而隨著《滿江紅》的官微宣發將“靖康恥”斷句為“靖/康恥”後,此詞被廣泛流傳,內娛一大批流量演員的“文盲”發言被扒出。
像趙露思在拍年代劇集《胡同》時被cue到人物感受,她說:“就是一個女孩在黨成立時的一些改變、一些事情”。
可是《胡同》這部劇的時代背景為建國後,
又或是劉詩詩將“沮喪”讀成“且喪”,朱一龍把紈絝(ku)子弟念成“紈kua子弟”。
揪出明星過往出錯言論愈演愈烈後,央視網終於出來點名“絕望的文盲”一詞,並給了中肯又犀利的評價。
一、演員學曆不代表一切,學曆低不代表沒文化
在央視網點名的文章裏,撰稿人直接指出——術業有專攻,演員行業不該搞學曆歧視。
像大熱的電視劇《狂飆》,主演之一的張頌文職業學校畢業、十幾歲即遠赴東莞務工、24歲才入學了北京電影學院高職班。
但學曆高低並不妨礙他的表演,在演高啟強前,他翻閱了大批掃黑紀錄片,對人物理解深刻,他說:“高啟強是一錯再錯,而人生路選錯了、走歪了後,往後每一步都要付出代價”。
和張頌文同為北影高職班的唐小龍林家川,更是寫出細膩生動的收官感言,他說紅會洶湧而來,也會悄然從指縫流走,紅與不紅,恰如曆史與宇宙,有時候隻是一種偶然。
林家川父親是知名編劇林和平,有過《血色殘陽》、《小姨多鶴》等作品,但他的學習成績並不理想,就讀北影高職班,且考研失敗,多年來一直在底層混跡,甚至當過場工、場務。
可他們的表演水平並不低,幾人飆戲,光看幾個片段觀眾已如身臨其境。
其實縱觀影壇,傑出的藝術家從不是靠學曆堆砌起來的,前有著名小品演員趙麗蓉,她識字不多,可以說是文盲,很多劇本更是旁人念給她聽,她則強行用腦子記下來。
然而,有時候表演時需要一些外在加成,像《打工奇遇》裏的現場毛筆字,為了完美表現這一幕,趙麗蓉不得不苦練幾個月,硬生生寫出“貨真價實”四個蒼勁大字。
初中學曆的李雪健,從底層一步步爬起來,從龍套到小角色,1990年,他有機會出演榜樣人物焦裕祿,為了表現出人物的狀態,他每天吃水煮白菜,硬是在短時間減掉三十斤。
後來,觀眾力讚演活了焦裕祿,外界讚譽不斷,李雪健卻留下了一句名言:“苦和累都讓好人焦裕祿一人受了,名和利全都讓李雪健得了”。
隻有中專學曆的周迅,在入行早期也曾被詬病“學曆低、沒文化”,她在《脫口秀大會》上的表現更讓眾人濾鏡破碎。
但,她的演技幾乎沒有拉胯過,從《大明宮詞》到《如懿傳》、《小敏家》,周迅皆貢獻了神級演技,細膩生動。
這大概和她入行前期的經曆,如跑龍套、被罵丫鬟臉……。
而新生代的流量演員們,一路太順了,一路大製作保駕護航,學曆不高、亦沒有吃過生活的苦。
二、“過家家式敷衍演技”
沒有生活就沒有表演藝術,生活是一切藝術創作的源泉。
演員小宋佳說過:“表演者要真正接觸生活”,戲骨惠英紅也表示程式化表演容易露怯。
央視網的點評文章認為文盲不可怕,可怕的是很多流量演員不理解人物、渾渾噩噩地演完一部戲,即流水線作業。
當郝蕾接受專訪時就辣評:“讀不懂書的人怎麽會讀懂劇本?角色都不理解怎麽演戲”。
如:影迷提問王一博如何理解葉先生,回答:不知道怎麽說?
還有:記者追問任嘉倫:“長意什麽時候對女主紀雲禾心動?”,結果他直接答複:“這個問導演,我也不知道”。
又或是:鞠婧禕被cue到女主薑保寧的個性,她說一個傲嬌的人,一個詞走天下,沒有多餘形容。
還有立學霸人設的楊冪,在出演08版《紅樓夢》時,居然連角色晴雯的人物判詞都沒有看過,出席活動把判詞念得錯誤連篇。
正是因為不理解、不做功課,出來的效果大多遭人吐槽,也怪不得08版《紅樓夢》評分很低。
不僅楊冪,這一版的多數演員皆沒有看過《紅樓夢》原著,對角色的理解都不深刻。
對比早年間的87版《紅樓夢》高下立判,
林黛玉扮演者陳曉旭僅有初中學曆,讀的名著也不多,可她偏偏喜歡林黛玉這個角色,不僅鼓足勇氣寄去小詩《柳絮》,而且附上自己對人物的見解。
當時她隻有十幾歲,導演王扶林和她暢聊原著後坦言:“像你這個年齡能熟讀名著、且能談見解的不多,不容易”。
即便如此,陳曉旭也並非順利拿到林黛玉一角,之後經過幾輪篩選才有了入選資格。
當然,現在這一版林黛玉讚譽頗多,可導演仍有遺憾“不夠漂亮,勝在氣質”。
而如今,很多流量演員得到角色過於容易,試鏡已成空談,內定才是事實。
根據媒體報道,愛豆出身的演員,大部分直接進入劇組演主角,連個過渡都沒有。
如楊超越先後主演了幾部鵝廠大劇,
還有趙露思,各種好資源,出道僅有幾年已經主演兩三部s級網劇。
網友戲稱:內娛拚的是資源,並非演技。
三、粉絲控評,演員生活在真空裏
為什麽流量演員能一而再再而三主演大劇?央視網通過文章指出:“有人慣著”。
此人並非具體的人,而是“粉絲群體”,
撰稿人含蓄表示:“薛定諤的演技,粉絲拚命控評,路人紛紛離場,觀眾個個惹不起”。
從每部新劇買的熱搜來看,“你可以永遠相信某某某的演技”成為定式,粉絲評價動不動即為演技炸裂。
在王一博的《風起洛陽》播出期間,則有媒體客觀點評:演技不夠生動,偏麵癱了點。
事後,粉絲造出“鈍感演技”一詞,即為——演技藏於心底,表麵展現不出來。
與此同時,任嘉倫對古偶演技疲勞的質疑,也被“破碎感”一一化解。
本以為這隻是粉絲自嗨,
沒想到演員本人真信了。
對於古裝美男的稱號,任嘉倫來者不拒,《錦衣之下》之後又飾演了《馭鮫記》裏的美人魚,僅粉絲可見的“美”。
楊紫聲稱自己要走實力派,卻接下又一部古裝偶像劇,
說實話,任何行業不該有學曆歧視,文化水平高低不代表藝術修養水平,但歧視的該是——敷衍式的表演、以及走捷徑式的營銷。